配资炒股大全|股票知识配资论坛|炒股配资行情|股票配资导航

9月银行股冰火两重天:多重利空下,南向资金为何逆势加仓?

银行股息差收窄 利空因素 银行股港股估值洼地 银行股南向资金抄底 银行股A股政策缓冲垫 银行股结构性机会 银行股_内地银行卡能买港股吗

一、银行股遭“连环击”:利空到底砸中了哪些要害?

9月的银行股市场堪称“冰火两重天”。一边是A股银行板块集体承压,30只银行股同步下挫,浙商银行大跌3%,兴业银行、招商银行跌幅均超2%

;另一边是南向资金逆势加仓,单月净买入港股银行股超249亿港元,建行、工行等成为吸金主力

。这种分裂行情的背后,是多重利空与结构性机会的碰撞。

首先是息差收窄的“失血式”压力。2025年上半年,兴业银行净息差降至1.75%,较去年减少7个基点,核心原因是资产端收益率降幅远超负债端成本降幅——公司贷款和个人贷款收益率分别下降25个、50个基点,而计息负债成本率仅降17个基点

。雪上加霜的是9月实施的消费贷贴息政策,要求银行对符合条件的贷款让利1%,兴业银行不得不将相关产品利率降至3%,预计净息差再受3-5个基点的冲击

。对银行而言,息差就像“利润率”,持续收窄直接挤压盈利空间,上半年已有5家银行出现收入利润双降,甚至工行、建行这样的巨头也未能幸免

其次是资产质量的“隐形雷区”。房地产领域的风险敞口成为突出隐患,截至2024年末,兴业银行对公房地产融资不良率高达3.89%,比全行对公贷款不良率高出2.68个百分点

。更值得警惕的是潜在风险抬头,其关注类贷款占比从2023年的1.55%升至1.71%,逾期贷款余额增加169亿元至912亿元,这些数据意味着未来不良贷款可能进一步暴露

。同时,信用卡业务遇冷加剧压力,上半年14家上市银行信用卡贷款余额同比下滑2.56%,年轻人“弃用”信用卡的趋势直接影响银行零售业务收入。

最后是资金吸引力的“系统性下滑”。随着十年期国债收益率持续上涨,无风险收益率走高,而银行股的风险收益率却在下降,资金自然流向更具吸引力的资产。过去一个月,近6000亿元资金从A股银行板块流出,转向成长类板块

。更关键的是股息率优势减弱,原本股价下跌应推高股息率,但受业绩下滑和分红政策不确定性影响,银行股的“现金回报牌”变得不好用了,这让追求稳定收益的资金开始犹豫

二、南向资金“逆向操作”:抄底港股银行股的底气在哪?

就在A股银行股被利空砸懵时,南向资金的动向显得格外醒目。2025年上半年,南向资金净流入港股超7300亿港元,金融股是绝对主力,而进入9月,单日净买入银行股的规模多次突破14亿港元,建行单只股票就获5.62亿港元增持

。这种“别人恐惧我贪婪”的操作,并非盲目跟风,而是基于三重核心逻辑。

最直接的动力是估值洼地的性价比优势。当前恒生金融指数市净率仅0.65倍,建行H股市净率0.58倍,工行H股0.55倍内地银行卡能买港股吗,不仅处于历史低位,还较A股存在15%-18%的折价,相当于同样的资产在港股买八折优惠。高股息则提供了“安全垫”,汇丰控股股息率达6.5%,中行H股5.5%,即便股价短期波动,每年的分红回报也远高于银行定期存款利率。对险资这类长期资金来说,这种“低估值+高股息”的组合刚好匹配其负债端的长期稳定需求,能通过股息收入覆盖成本,同时降低股价波动对利润表的影响

基本面的稳健性提供了底层支撑。与A股银行受房地产拖累不同,香港银行业上半年总资产增长4.5%,净利润提升8%,不良率仅0.5%,资产质量显著更优。更重要的是业务增量明确,港交所IPO募资额同比增长30%,直接带动券商及投行业务收入;互联互通机制优化和金融牌照放宽,又为银行拓展跨境业务创造了条件。这种基本面差异,让港股银行股能更好地抵御内地房地产风险的传导,成为资金的“避风港”。

资产配置需求是长期驱动力。港股银行股与A股相关性较低,纳入持仓能有效分散风险,刚好契合内地投资者“海外配置”的需求。数据显示,63%的保险机构计划加仓港股高股息资产,平安人寿更是直接举牌农行H股和邮储银行H股,持股比例均达10%

。对这些长期资金而言,短期股价波动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配置港股银行股,实现资产结构优化,同时分享香港金融市场的长期红利

。还有政策预期加持,港股通红利税优化的建议已被提及,若落地将进一步降低投资成本,增强持股吸引力

不过南向资金的操作也暗藏谨慎。从持仓看,资金主要集中在工行、建行等国有大行H股,对股份制银行涉猎较少,这说明其更看重“低风险+确定性”,而非盲目扫货所有银行股

。同时,成交量并未出现爆发式增长,显示资金是稳步布局而非激进追高,这种节奏也降低了短期回调风险。

银行股息差收窄 利空因素 银行股港股估值洼地 银行股南向资金抄底 银行股A股政策缓冲垫 银行股结构性机会 银行股_内地银行卡能买港股吗

三、港股砸盘与A股机会:分裂行情下的底层逻辑拆解

近期有投资者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港股银行股偶尔出现单日砸盘,但A股银行板块反而能稳住甚至微涨,这种“港股跌A股涨”的分裂行情,是否意味着A股银行股有机会?要回答这个问题,得先理清两者的联动关系与核心差异。

港股银行股的砸盘多源于短期流动性冲击。作为开放市场,港股受外资影响更大,当全球经济衰退预期升温或美元汇率波动时,外资常出于避险需求抛售资产,导致港股银行股被动下跌。比如9月某交易日,港股银行股集体下跌超2%,就是因为外资机构兑现收益离场,与银行股本身基本面无关。但这种砸盘很少传导至A股,核心原因是投资者结构不同:A股银行股的主力是内资机构和散户,外资持股比例较低,而港股主要由外资主导,两者资金逻辑脱节。

更关键的是A股银行股的“政策缓冲垫”。虽然面临息差收窄压力,但A股银行有两大港股不具备的优势:一是政策支持更直接,比如对房地产风险的化解政策能直接改善银行资产质量预期;二是内需市场支撑,内地消费复苏和企业融资需求,能为银行零售和对公业务提供增量

。从数据看,2025年一季度被认为是A+H银行全年业绩低点,后续随着息差降幅收窄和资本市场回暖,A股银行盈利有望先于港股修复

但A股银行股的机会并非普涨,而是结构性的“修复性机会”。从板块看,国有大行比股份制银行更具确定性,工行、建行等市净率在0.7-0.8倍,高于股份制银行的0.6倍,且不良率控制更稳定,抗风险能力强

。从催化剂看,若后续出现降准释放流动性,或消费贷规模超预期增长,都可能推动板块估值修复。不过这种机会的空间有限,毕竟净息差收窄的长期趋势未改,多数机构预测A股银行股全年净利润增速仅1%-3%,很难出现大幅上涨

需要警惕的是“伪机会”陷阱。部分投资者看到南向资金抄底就跟风买A股银行股,却忽略了两者的估值差距——建行A股估值比H股高出20%-30%,性价比远不如港股。还有些地方性银行,虽然股价跌幅大,但资产质量隐患多,比如贵阳银行、厦门银行已出现利润下滑,盲目抄底可能踩雷

四、风险与机会并存:普通投资者该如何布局?

面对银行股的分裂行情,普通投资者既不能被利空吓倒,也不能盲目跟风南向资金,关键是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周期,找到适合的布局方向。

(一)港股银行股:适合长期配置,警惕短期波动

对有港股通权限、能承受汇率波动的长期投资者来说,港股银行股的配置价值确实突出。布局时建议聚焦两类标的:一是高股息国有大行H股,如建行、工行,当前市净率均低于0.6倍,股息率超5%,且平安人寿等险资已举牌加持,安全边际较高

;二是受益于港股市场活跃的券商股,如中信证券香港,随着港交所IPO募资增长,其投行业务收入有望提升。

但必须做好风险防控:首先是汇率风险,港元与美元挂钩,若人民币升值,兑换回人民币时可能吞噬股息收益;其次是外资流出风险,全球经济衰退或美联储加息都可能引发外资抛售,导致股价短期下跌。操作上建议分批买入,避免一次性满仓,同时搭配汇率对冲工具,降低短期波动影响。

(二)A股银行股:把握修复机会,聚焦龙头标的

A股银行股更适合追求稳健的内资投资者,核心机会在于“估值修复+政策催化”。优先关注两类银行:一是低估值国有大行,如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不良率稳定在1.3%左右,分红率30%以上,当前股息率约4%,虽低于港股但高于存款利率,适合保守型投资者

;二是零售业务占比高的优质股份制银行,如招商银行,虽然短期受信用卡业务拖累,但财富管理业务优势明显,一旦消费复苏就能快速反弹

操作上要避开两大雷区:一是房地产敞口大的地方性银行,尤其是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城商行,需重点查看财报中对公房地产贷款占比;二是息差收窄压力大的银行,如兴业银行这类净息差已降至1.75%以下的机构,短期盈利难有起色

。同时密切关注政策信号,若出现LPR非对称降息(贷款端降得多、存款端降得少)或房地产风险化解政策加码,可适度加仓。

(三)替代方案:用ETF分散风险,兼顾A港两市

对不想纠结个股的投资者,银行ETF是更优选择。港股方面,跟踪恒生金融指数的ETF上半年涨幅居前,能一键布局建行、工行、汇丰等核心标的,分散个股风险;A股方面,中证银行指数ETF覆盖36只A股银行股,费率低且流动性好,适合把握板块整体修复机会。

还有“跨市场套利”思路可尝试:当A股与H股折价率超过20%时,通过港股通买入H股,同时卖出A股对应的ETF,赚取价差。但这种方式对资金量和操作节奏要求较高,普通投资者需谨慎尝试。

五、结尾:银行股的“冬天”里,真的藏着春天吗?

回到开头的问题:港股砸盘时,A股银行股真的有机会吗?答案是“结构性机会存在,但全面反弹难现”。

从短期看,利空因素仍在发酵,息差收窄、资产质量压力不会立刻消失,A股银行股大概率维持震荡格局,很难出现大幅上涨。但从长期看,银行股的“安全边际”还在,当前0.6-0.8倍的市净率已反映了大部分悲观预期,随着经济复苏和政策发力,盈利有望筑底回稳

南向资金的逆向操作给我们提了个醒:投资不是看短期情绪,而是看资产性价比。港股银行股的低估值、高股息,A股银行股的政策缓冲,都是不同维度的机会。关键在于匹配自身的投资周期——能拿3年以上,港股大行H股是优质选择;只想做6个月以内的波段,A股龙头银行的修复机会更确定。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觉得银行股的利空已经出尽了吗?如果是你,会选择抄底港股银行股9月银行股冰火两重天:多重利空下,南向资金为何逆势加仓?,还是布局A股的龙头机构?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行情指数
  • 上证走势
  • 深证走势
  • 创业走势

上证指数

3350.13

1.69(0.05%)

深证成指

10513.12

9.46(0.09%)

创业板指

2104.63

2.75(0.13%)

«    2025年10月    »
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31
搜索
最近发表
标签列表
网站分类
文章归档
网站收藏
友情链接

Powered by 股票配资导航 RSS地图 TXT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 2013- 配资炒股大全公司版权所有

联系TG:@PZLX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