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道德绑架
道德绑架,就是以道德为砝码,通过舆论压力胁迫他人履行道德或中止与道德相冲突的行为。道德绑架由主体、对象以及要求的行为构成,道德绑架的主体即绑架的实施者,由陷入困难的个人、众人,以及造势的媒体构成;道德绑架的对象即被绑架的人,明星、有钱人、公众人物更容易成为道德绑架的对象,因为他们是媒体和公众关注的焦点;道德绑架要求的行为是指绑架者要求被绑架者从事的行为,它包括履行道德行为以及中止与道德判断相冲突的非道德行为。
概念
道德绑架由“道德”和“绑架”构成,这两个词相互修饰和限制,从而构成道德绑架的基本含义。
道德

道德绑架
指的是“以善恶评价为形式,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用以调节人际关系的心理意识、原则规划、行为活动的总和”。道德的基本特征是以善恶评价为形式,并依靠具有软约束特征的社会舆论来维系道德绑架是什么?剖析构成要素与特征,区分道德与法律约束,从而区别于以正义为形式的依靠国家强制力来维系的法律。以“道德”来修饰绑架,意味着这种绑架带有道德的特性,即含有善恶评价和软约束的特点。首先,这种绑架含有善恶评价的特点,以善而非其他名义进行,同时要求他人履行的行为也是与道德相关的行为,从而区别于以其他名义进行的、不包含道德内容的其他形式的绑架。其次,这种绑架具有软约束的特点,以社会舆论压力的方式进行,社会舆论的软约束性决定了道德绑架的软约束性,从而使它区别于以暴力为后盾的其他形式的绑架。
绑架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绑架指的是“用强力把人劫走”。绑架的目的是以被绑架者的性命为砝码,通过胁迫被绑架者或其亲属,来达到获取钱财等目的,当胁迫不成时,绑架有可能导致“撕票”,即“绑票的匪徒把掳去的人杀死”。绑架带有强迫性与要挟性,以“绑架”来修饰道德,意味着这种道德行为带有强迫性和要挟性的双重特点。首先,这种道德行为带有强迫性,是不尊重他人的意志自由和道德选择的,因此它与道德自由相对立,也不同于道德规劝。当然诚如上文所分析的,这种强迫由社会舆论施加,是软约束意义上而不是暴力意义上的强迫。其次,这种道德行为带有要挟性,而不是直接的强迫,要挟是“利用对方的弱点,强迫对方答应自己的要求”,它意味着道德绑架是在要挟下完成的,被要挟的东西乃是他人爱惜、顾虑其社会道德形象的这么一个弱点,他人若不按要求完成道德行为,就得付出丧失或大大降低其社会道德形象的代价。
综合以上,“道德绑架”定义为:人们以行善的名义,通过舆论压力胁迫他人履行道德或中止与道德相冲突的行为。这个定义容纳了前面所例举的事例,并反映道德绑架基于语义分析体现出来的特征。在这个定义中,关键点有三个,一是“以行善的名义”,以其他名义进行的绑架可以是其他种类的绑架,但不能称为“道德”绑架,因此“以行善的名义”是道德绑架概念区别于其他绑架概念的关键点;二是“通过舆论压力”,我们可以通过其他压力——比如国家强制力、暴力强制、威逼等——来迫使他人履行道德的,但这不能称为道德绑架,而毋宁说是道德强迫,因此“通过舆论压力”也是道德绑架概念的关键点;三是“履行道德或中止与道德相冲突的行为”,道德绑架要求完成的行为,只能是与道德相关的行为——要么是履行道德,要么是中止与道德相冲突的行为——而不是其他与道德无关的行为,这也是道德绑架概念的一个关键点。
特征
道德绑架具有道德性、公开性、胁迫性、软约束性等特征。
道德性

道德绑架
道德性是指道德绑架的意图、目的是善,尽管由于手段的强制性而显得不道德。
这里所指的道德性,并不是说道德绑架是符合道德的,而是说道德绑架以道德为理由和基本目标展开。道德绑架的道德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它以道德的理由而非其他理由进行,二是它要求完成的行为是道德行为而不是不道德行为。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以其他理由进行绑架——比如以获取金钱为理由进行绑架,也可以胁迫他人完成与道德无关的行为,但这些都因缺乏道德的理由和目标而不能称为道德绑架。当然道德绑架以道德为理由和基本目标展开并不意味着它就是符合道德的,而只能说明它的初衷和目的是善的,而由于手段的强制性与不道德性,道德绑架最终沦为一种不道德。
公开性
公开性是指道德绑架在媒体的公开下产生,它是道德绑架形成舆论压力并以此强制他人履行道德的前提。
道德绑架不是私人间的救助行为,尽管它往往缘起于私人引发的救助行为。公开是道德绑架的必要条件,而媒体报道和网络传播是其主要的宣传方式。私人间的救助行为形不成道德绑架,道德绑架的要件之一是将他人的道德选择置于公众面前,以舆论的压力要挟其行使并非出自本人意愿的施助行为。要挟的对象往往是顾及其社会道德形象的个人或群体,这些个人或群体为了避免丧失或降低其社会道德形象而不得不遵从。
胁迫性
胁迫性是指道德绑架利用他人顾虑其道德形象的弱点进行强制,具有要挟性与强迫性的双重特征。

道德在传统中国社会是最重要的社会控制工具之一,人们习惯于以道德标准来评价和判断不同领域人们的意图和行为。中国人历来注重“重义轻利”“贵义贱利”的义利观。在人们的道德认知中,讲道德就不能谋取私利。这一观念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仍有深刻影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道德的”或“善的”的误解甚至是曲解。在这种公众认知的支配下,当事人不无私牺牲自身利益,便被置于不仁不义的不道德境界中,其道德选择在无形中被强制了。
软约束性

道德绑架
软约束性是指道德绑架靠社会舆论而不是暴力来维系,社会舆论的软约束性决定了道德绑架的软约束性。
区别于法律范畴上的“绑架”。法律范畴上的绑架是一种违法犯罪行为,指为了某种目的,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制他人的行为。道德绑架并非使用暴力强制他人,其对“被绑架者”的伤害主要是从精神上、心理上或名誉上。因此,道德绑架与法律上的绑架具有不同的性质。然而,道德绑架也有一定的强迫性和强制性。在道德绑架现象中,社会舆论表现为“制人于无形之中”,把当事人“应该做的”的行为变成了“必须做的”,将本来不属于当事人的道德义务,变成了其必须要承担的道德义务,将其置于“非此即彼”“非善即恶”的选择处境中,往往迫使“被绑架者”不得不违背自身意愿而遵循“绑架者”的愿望去做。
道德绑架不同于道德劝说、道德强制、道德欺骗,道德绑架不同于道德劝说的地方在于它的强制性;不同于道德强制的地方在于它强制的软约束性;不同于道德欺骗的地方在于它的意图是善的。
实质
道德绑架
“道德绑架”实质上是一种道德病态,道德病态源于精神病态,精神病态源于思想病态,思想病态则源于文化病态。
在法治社会中,道德稳定社会秩序的功能相对下降了。刚性的法律取代了道德的作用。法律讲究程序和技术性,不是某个权威制定和实施的,更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人的交往也经历了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的变化,法律也比道德对“陌生人”更有约束力。人口迁徙也淡化了道德的约束力,一个年轻人今天还在这座城市坐公交车,明天可能就搬到另一座城市了,“熟人”对他几乎没有约束力,他会觉得只要遵循法律底线就可以。
当然,这不是说社会不需要道德了,而是社会对道德的评判标准变得多元化了。“道德绑架”实质上就是一种道德冲突。冲突双方都认可道德是约束人的,只不过我不认同你提出的道德,我为什么要被你提出的道德约束?而且,道德的可约束空间也存在争议,私德与公德的范围也处于扩张与压缩的激烈冲突中。比如,对公交车上的让座行为,究竟是公德还是私德,就发生了不少争议。
进入现代社会,道德不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只能有限度地解决问题。是否支持国产片的问题。很多观众决定是否看一部电影,不是看这部电影背后多么有情怀、展现了多么崇高的道德观,而是通过口碑来了解电影是否真的好看,或者根据个人偏好确定是否掏钱去看。这是因为看不看一部电影,不再是理所应当的事,中国的大屏幕上每年上映那么多电影,观众显然承载不了那么多的道德——因此,打情怀牌甚至用“下跪”方式要求人看某部电影,就会被视为“道德绑架”。
很多领域同样如此。人们厌恶“道德绑架”,不是因为心中失去了道德底线道德责任 修饰词,也不是因为他们不需要美好的情操和公序良俗,而是讨厌道德的滥用和越界。
成因
“道德绑架”的出现,归根结底出于两个原因。
1、人为设立的人之道与自然的天之道背离,不正常;
2、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沦丧,以妄为常,以常为妄。
这两点原因都是由于,社会失去了赖以锚定族群思想和精神的正常的文化。
这两点原因造成了两个结果。
1、本应负责人伦的道德缺位,本应负责权变的“法令”越位;
2、缺位道德下的人无法认清真正的道德,越位“法令”下的人本能的反感干涉人伦的“法令”;
于是,“道德绑架”的感觉出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