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爆款诞生:一场由邀请码引发的全民狂欢
2025年3月6日凌晨,一款名为Manus的AI产品横空出世。
其官网首日访问量激增导致服务器宕机,二手平台上的邀请码价格一度飙升至10万元,甚至引发A股市场“智能体概念股”集体涨停。
这种堪比春运抢票的疯狂,不禁让人发问:Manus究竟是何方神圣?
饥饿营销还是技术革命?
Manus的“饥饿营销”策略堪称教科书级别:限量邀请码、科技KOL的体验背书、全英文宣传片营造国际范。
然而更深层的引爆点在于,它首次将“AI助理”从“建议者”升级为“执行者”——用户只需下达指令如“筛选15份简历”或“分析纽约学区房”,Manus即可自动完成解压文件、编写代码、生成报告等全流程操作,甚至能调用雅虎金融API进行股票分析。
这种“甩手掌柜”式的体验,精准击中了职场人“既要结果完美,又想彻底躺平”的心理痛点。
二、技术颠覆:AI Agent如何重新定义生产力工具?
1. 从“Chat”到“Do”:AI的物种进化
如果说ChatGPT是“会思考的大脑”,Manus则是“带手的智能体”。
它通过多智能体协作架构(规划代理+执行代理+验证代理)实现任务拆解,结合深度提示工程完成意图对齐。
例如在房产分析任务中,Manus会自主分解为“安全社区研究→学区数据抓取→预算计算→房源筛选”等子任务,最终生成可视化报告。
这种将复杂工作流“黑箱化”的能力,使得AI首次真正逼近“数字员工”的形态。
2. 技术争议:创新还是缝合?
质疑声随之而来:Manus是否只是OpenAI DeepResearch、Claude Computer Use等技术的“高级拼盘”?
业内专家指出,其核心突破在于系统工程优化——通过构建云端虚拟机环境,将大模型API调用、代码生成、工具链整合等模块无缝衔接。
尽管底层依赖Claude 3.7等基座模型,但其工程化能力已让部分任务(如GAIA基准测试)准确率超越OpenAI同类产品。
3. 团队基因:极客与商人的完美融合
创始人肖弘的创业史堪称“中国版马斯克”:
2015年:华科毕业即创业,试水匿名社交、校园二手平台;
2016年:凭借公众号工具“壹伴助手”获真格投资,三年做到千万营收;
2020年:转型企业微信SCRM工具“微伴助手”,疫情期间借势爆发;
2023年:All in AI推出Monica插件,海外用户破百万;
2025年:推出Manus,完成从工具开发者到AI革命者的跃迁。
其成功密码在于:对技术趋势的敏锐捕捉(从微信生态到AI Agent)+ 工程化落地的彪悍执行力(48小时开发出冠军产品)+ 克制营销策略(刻意远离创投圈避免信息过载)。
三、争议与反思:Manus现象的多重镜像
1. 资本狂欢下的泡沫隐忧
尽管Manus宣称“未做任何市场推广”,但其爆红轨迹与资本推手密不可分:
概念炒作:借势DeepSeek引发的AI热潮,将“Agent”包装成下一代入口;
预期管理:通过GAIA测试数据(高级任务准确率57.7%)营造技术领先形象,却未披露具体测试细节;
生态博弈:明示年底开源部分模型,被指模仿Android对抗iOS的开放策略,实则提前圈地。
2. 社会焦虑的集中投射
Manus的火爆本质上是AI替代焦虑的具象化:
打工人:既期待AI解放重复劳动,又恐惧自身价值被稀释;
企业主:试图用AI压缩人力成本,却面临组织架构重构的阵痛;
投资者:在技术神话与泡沫破灭间反复横跳,催生非理性估值。
3. 技术伦理的灰色地带
数据安全:自动调用外部API可能引发隐私泄露(如简历信息处理);
责任归属:若AI生成的房产报告存在偏差导致投资失误,谁来担责?
数字鸿沟:10万元邀请码将多数人挡在门外,技术普惠沦为精英游戏。
四、未来展望:AI Agent的星辰大海
1. 产业变革的三重冲击波
职业重构:HR、分析师等岗位将转向“AI训练师”角色;
商业模式:从软件订阅转向“任务即服务”(TaaS)收费;
技术竞赛:互联网大厂已加速布局,预计3个月内出现同类产品。
2. 中国AI的破局之路
Manus的意义远超产品本身:
叙事升级:打破“中国只能做应用创新”的偏见,在Agent赛道与OpenAI正面交锋;
生态卡位:通过开源策略吸引开发者,构建中文AI Agent标准;
文化输出:全英文官网与宣传片,剑指全球化市场。
3. 人类的终极命题
当Manus们能够完成57.7%的高级任务,我们不禁思考:
创造力护城河:AI能否突破从“执行”到“创造”的鸿沟?
人机共生:是让AI成为“超级助手”,还是沦为“数字奴隶主”?
意义重构:如果工作被AI接管,人类的价值将如何定义?
五、结语:在狂热与理性间寻找答案
Manus的爆红是一面多棱镜,折射出技术崇拜、资本躁动与社会焦虑的复杂光谱。
与其追问“10万元邀请码值不值”,不如思考:当AI开始真正“动手”,我们准备好重塑与机器的关系了吗?
(本文引用数据及观点来自搜狐、网易、腾讯新闻等权威报道,部分分析为作者独立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