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资炒股大全|股票知识配资论坛|炒股配资行情|股票配资导航

ibm club 观察者网对话达尼:中企出海用人招聘挑战大,如何应对文化冲突?

观察者网:用人和招聘一直是中企出海的挑战之一,这既涉及到工作效率、团队文化的建设问题,也关系到企业融入当地文化,进行品牌建设的问题,根据您的经验,您认为出海企业该怎么处理类似问题?

达尼:先说文化冲突,品牌融入的话题,之前我觉得冲突较为严重的是一些中小型互联网公司——那种一根网线连出去就出海的,它的屁股没有坐到国外的位置上,做出的决策就一定会出问题。

因为这些中小互联网公司在海外会做一些投放工作,但它用的营销手段都比较糟糕,比如做网站的时候,用一些色情的条、发一些垃圾消息等等,但是当地东道国还收不到这些企业的税。因为很多这种互联网公司在当地甚至都没有开办事处,且通过国际网关把交易结算掉了,所以导致当地政府连税都收不到。

互联网一个天生的特点就是特别容易影响年轻人,传播力又特别广,再加上税又收不到,所以当地政府、当地精英碰到这类互联网公司,一般来说是会比较反感的,再结合本地竞争者的游说,要在当地中上层社会获得认可是有一定风险的。

再说回外派和用人话题。一些中方企业出海,初期是适合多派一些中方员工的,这样启动速度更快,国内外联动也会更紧密,等建立起一定的内部文化后再吸收外部人员。另一些如果是已经做到了本地化强运营,那么本地人数就可以增加。不过,我觉得企业在当地的融入与人数比例其实没有什么关系,而是跟企业的文化机制强相关。

如果这个公司是一个强KPI考评的公司,而它的老板根本就没有出过海,那么这时老板拿着国内投资人的钱说撤就撤,是没有那种人在当地的切身压力的。这时候企业做出的很多决策会很快伤害到本土,因为它的高层远离海外本地的压力,可能会在当地做出一些“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的事情。

这当中老板有一定的问题,总部老板拿到投资人的钱后会有巨大的KPI压力,于是就给一线下KPI要求,而他不理解问题其实是出在总部。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一线员工的问题,觉得我到了这个地方,发现了机会,但是我的行为会不会对当地造成一些破坏呢?有些人可能就根本不管这些问题,只管快速完成KPI,反正过段时间就可以调离,这种类型的人也有。

在许多出海企业当中,企业目标短期化是经常发生的情况,但是如果在海外把它当长期事业来做,你就不会做短期主义,也不会拍拍屁股就跑人。在这种情况下,文化问题都是能够解决的。

如果出海企业的总部向一线下放的KPI要求是有一定中长期节奏的,那这些都不是太大的问题,怕的是什么?怕的是总部朝令夕改。如果总部给一线分公司施加很大的压力,那么一线员工在实施的过程中一定会出现动作变形的情况。只要人在一线,而且是个正常人,他一定是更容易跟一线本地人心连心。因为人都是有自适应性的,但因为总部有一根绳牵着他,就会导致在实际操作中的很多动作变形。

目前很多企业因为太卷,如光伏和新能源领域,许多人需要维持自己在企业内的地位,所以他到海外就不是带着一个长期主义的心态,而是到海外赚一笔钱就赶紧走的心态,这自然就无法融入当地。

最后,中长期融入的意义不单是要突破海外市场,而是要坐稳市场。俄乌冲突之后,很多汽车行业的人都在做平行出口车,因为欧美的车厂都已经撤了。要知道一个工业产品进到当地并不容易,需要良好的口碑,但如果平行出口车售后维保没有跟上,到时候可能毁掉的不只是品牌形象,还有中国的工业形象。

中国企业出海,要突破“三道围墙”

观察者网:今年来,中国企业到东南亚、非洲、拉美这些新兴海外市场的非常多,从消费结构与需求特性上看,这些地方和传统的成熟市场相比有哪些显著差异?这对中国出海企业在产品研发和市场定位上提出了哪些独特的要求?

达尼:我之前写过一个系列的文章叫“三道围墙”,来自我当年负责某科技工业产品线全球市场时很深的销售管理体会。

第一道墙,某种程度上,亚非拉市场其实是一片很广阔的空间,但它是外城,你可以较为轻松地突破。原先在那里占领市场的欧美企业因为其先发技术和品牌优势,反而缺乏竞争和快速应变,这使得当它们在面对中国企业的时候,实际上是缺乏招架之力的,于是就会放弃一些自己的外围战场,即亚非拉的一些市场。

因为相比欧美产品,中国的价格更低,而且欧美其实在后端的成本很高,比如说服务、运营,相比之下中国不但设备成本低,服务成本其实也低。如果服务能做得更好的话,这些区域的欧美产品就会被中国产品平替。

第二道墙,就是进入欧洲本土市场。欧洲本土市场是高端市场,但欧洲市场是一个相对讲道理,某种程度上还有点圣母心的区域。

我觉得中国企业同样的一款产品,进美国市场可能很难,但是进欧洲还是能拿下来。比如同样的新能源汽车,要进美国几乎没有任何的可能性,但是还可以进欧洲。无论华为、比亚迪、宁德时代,阳光电源,欧洲本土虽然也有直接竞品,但它是开放市场的,因此中国能相对公平地竞争。当然现在情况也发生了变化,欧洲也开始对中国这些产品出台各种制裁和限制,毕竟他们也感受到了竞争的压力。

第三道围墙,对自主科技工业来说,最难的其实是美国和日韩,其中日本还好一点,韩国是更难且封闭的市场。虽然作为发达国家,也提倡贸易开放,但是高科技产品很难进入对方领域。一旦与对方的政治、国家安全、大财团科技部门产生利益冲突,中国企业会在明在暗地遇到政商环境的多重挑战。

从华为到,再到AI,哪怕是卖衣服和小商品的Shein和Temu都逐步在经历这“三道围墙”,逐一来看就是从外城打到内城的过程。对于亚非拉这些新兴海外市场,它可能得先初步解决一个有无问题,有些区域你即便是做出塑胶拖鞋ibm club 观察者网对话达尼:中企出海用人招聘挑战大,如何应对文化冲突?,可能就在当地赚钱了。

所以从外城打到内城,也分三个过程,先要解决当地产品的有无问题,其次是不断优化乃至解决问题,最后才是品牌问题。其实中国的新事物相对来说是比较容易打进亚非拉的,就是农村包围城市的这条路线。所以,我觉得无论是从消费品还是从工业品层面,相对来说都比较容易进入亚非拉市场,先解决有无问题,再解决好坏问题,最后再解决品牌心智问题。

而欧美市场有一个特点,就是它的变化很慢,不太能接受中国模式的新东西,日本也是一样。中国现在扫二维码已经完全普及了,但欧美等地区还是流行用信用卡,同样的还有游戏产品,欧美日对传统主机游戏更接受,而亚非拉对中国手游接受度更高。

我认为如果做自主品牌的话,进入欧美市场的难度肯定要比亚非拉高很多,之所以大家脑子里一直是欧美市场,我觉得这也许和我们的外贸数据相关。因为在外贸数据中,很大程度上其实是以欧美采购商为主,或者甚至是我们制作,如OEM(代工生产)、ODM(原厂委托设计代工)等,即品牌是人家的,人家给我们下订单去造而已。但是中国的自主品牌,尤其是高科技自主品牌,想要进欧美的难度要高很多。

中国手机国内市场的领军品牌有小米、OPPO、华为、荣耀、vivo,但是中国手机真正打入美国的唯一品牌是联想,为什么?因为联想收购了摩托罗拉,摩托罗拉是美国产品,中国自己的品牌虽然在当地也有,但影响力不是很大。欧洲市场同样如此,TCL能成为打入欧洲市场的手机品牌之一,是因为TCL收购了法国的阿尔卡特手机。

同样情况的还有中国的电动车,如果看2023年的一些报告就会发现中国的电动车在欧洲还是可以卖的,除了比亚迪是十几年前就在销售大客车外,卖得较好的是上汽的名爵、吉利的极星等等——这还是被中国收购的欧洲品牌。

对于站稳第一道亚非拉围墙,突破第二道欧洲围墙,我觉得除了少数优秀的中国企业外,大量企业很少做一件事情——即把长期的竞争力放在产品解决方案以及品牌上面。

中国这轮出海中大部分都有一种机会主义心态,因为大部分企业在国内现金流很少,很难再在海外一步步做出来。所以你会看到大量的案例,像跨境电商教大家在海外应该怎么选品,MCN机构教大家应该在海外怎么带货,但是带货、选品这种事情,它是产品设计吗?

品牌是指品牌曝光和占领心智,带货是追求销售额。出海不追求品牌肯定是不行的,可中国跨境电商的卖家心态是,违规刷单做榜单,当被平台发现下架后,就再换个账号注册,一直处于在河边走的状态。大家追求的都是这种导向,谁还追求长期主义?

尽管亚非拉的市场体量可能会相对比较小一点,但其实是更容易进去的。中国企业品牌出海与当地的需求结合,就像正电子和负电子相吸,大家互相解决有无问题,然后我低价给你提供平替,甚至还能给当地市场提供欧美企业不给你做的产品改动。当然,任何国家都有它的本土品牌,出海企业其实要有一个明晰的市场路径规划,要考虑好如何处理本土竞合关系。

对于进入第三道围墙——美国市场来说,一方面直接开展竞争的话,商业问题可能会产生政治影响,届时他们会用法案、游说、行业协会等方式把你逼出去。另一方面,在品牌心智上你也很难影响到他们,比如我们前面说的,他们有自己的国民老牌子,也有他们自己的习惯,比如我们前面讲的信用卡。

 中企出海文化冲突处理 __ibm club

现在看来,这波出海可能有一些要撞南墙才能回头的状态。今年一月中旬左右,在美国政府换届的前一段时间,有些跨境电商机构依然在开展赴美国招商会。难以想象,在新闻报道处于停摆危机下,还有无数人要到去做电商,觉得到美国很有机会。或者说,跨境电商一直有一个迷思——就是认为一定要做美国市场。以至于处于那样的情况下,大家还是抱着一种期待要去做美国市场。

我跟做科技工业产品的朋友沟通,他们中只要有经验的人都会有这种感觉:美国这个区域现在风险太大,我不做。另外,他们还有一个观点:印度客户,我懒得碰。

印度,对于出海企业就是“三道围墙”之间的一个“瓮城”。其实印度是个大市场,但是“印度赚钱印度花,一分别想带回家”这种事情太多了。过去央企大量出海到印度的案例,小米、OV、华为被敲打调查、画饼招标或取消订单的事数不胜数,如中国某银行为印度项目做买方信贷,结果几十亿人民币收不回来。

当然,不仅是中国企业,印度对欧美企业也一样采取“关起来打”。而之前第一个被禁止的国家其实也是印度,之前2014年互联网出海这一波本来是要去印度,然而因为政策环境和ARPU值(电信运营企业平均每个用户贡献的通信业务收入)的付费能力,导致几乎全部翻船。

此外,印度有大国雄心梦,几大财阀也是有全球影响力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不少苹果链都已退出印度,并将经营权全部交给印度财团了。印度市场的准入条件很高,要求产业链转移过去,任命本地人为高管,指定本地供应商,并严查税务和签证,虽然市场很大,但风险也会比较大。而且,印度重视高等教育,劳动力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在电子、汽车、IT等领域已经展现了较深厚的实力,因此开拓印度市场是有一定困难的。

最后想提一个看法,如果将来的全球市场变成“两极化”,或者说全球化变成半球化,中国科技工业其实可以拿到另一半,即拿稳第一道围墙内的市场,争取第二道围墙的市场,企业可以以此为角度来倒推自己的战略路径。

世界很大,没了美国还有其他新兴市场

观察者网:您刚才提到美国市场的风险,现在大家都特别关注特朗普上台后的关税政策,这可能会对中国企业出海美国市场带来哪些直接和间接的影响?企业界都有哪些看法?除了关税政策,特朗普的其他对外政策,如贸易壁垒设置、投资限制等,对中国企业在全球其他市场的布局和拓展会产生怎样的连锁反应?

达尼:如果把中美之间的贸易拆开来看,就会发现出口占比最高的还是衣帽裤袜类和机电类产品,而最大的机电类出口,并非是中国自主品牌出口,更多是承接美国工厂的下单交付。

因为在早先的中美贸易关系当中,中国承担的就是制造中心的角色,它的整体贸易量和美国那边下的订单有关,比如霍尼韦尔或英特尔在中国开工厂时,它自然就会从外高桥、苏州高新区等区域出口,属于配属关系。

但是这几年,美资企业在中国市场处于一个撤退和产业链切割的态势,中美之间的出口订单和技术合作自然就出现了萎缩,所以美国这次再对中国的高科技加关税,新增的伤害性是比较有限的,很难说会伤到中国科工本身。当然,这对一些低附加值产品的影响可能还是会有的ibm club,比如跨境电商。

目前,中国相关企业一方面得想尽办法绕道第三国,另一方面得积极进行转型,从代工到创造品牌。世界很大,没了美国也可以开拓更多的新兴市场。

华为最早也去过美国市场,但20年来,屡屡中标又被中断,在美国市场从没大规模做开过,而其他地方如欧洲、日本都能突破并且做到规模化。以华为这么强的实力,美国都做不开,而且那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黄金十年,而不是现在的中美竞争时代。可想而知,我们的其他工业科技产品若要进入美国市场,都会比较难。

关于绕道第三国的问题,比如汽车工业去墨西哥,光伏业去东南亚等,目前美国已经不断出现了新的合规要求进行股权实质穿透,因此哪怕美国企业想选中企可能也选不了,也不敢选,所以它自己会再去找新的供应链来替代。

_ibm club_ 中企出海文化冲突处理

中国车企在墨西哥汽车市场情况 图源:方正证券

不过,本来我们在美国市场中,以自主品牌形式的高科技附加值产品也不是很多。华为不是照样经营得很好吗?所以这个世界上即使暂时没有美国这片市场,中国企业一样可以发展得很好。

其实对特朗普的新政来说,我觉得这一次大部分人都已经做好准备了,而且国家也做了很多的准备。

我接触过的企业家当中,有些对美国还是会产生一定程度上的美好期待,由于路径依赖,他们会偏向于认为只要跟美国做生意,生意就能做得比较大。然后他们会做很多合规、股权、知产的自查自纠动作,觉得还想在美国去设厂或者在墨西哥设厂。

但我们在期待之余,需要面对一个现实:美国只要换一个法案,是能够穿透你的股权架构的,如果发现你是个中国企业,就算你在墨西哥建厂,他要搞你还是搞你,根本没办法。

我觉得我们的政府其实也在积极地做一些转型,就是假设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美国市场,我们会怎么样?不说那些美国干预特别大的市场,一些干预比较小的市场,我们还是可以去做一做的。

观察者网:特朗普宣布美国国家能源紧急状态,结束“绿色新政”,撤销电动车优惠政策,这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光伏等相关出海企业会产生哪些直接冲击?企业该如何应对?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后,中国绿色技术相关的出海企业在国际合作项目和市场准入等方面,可能会面临哪些新的障碍?能否提供一些应对思路?

达尼:第一,我想先说,全球绿色是一个趋势,某种程度上,这已经是人类的共识,特朗普很难彻底扭转气候议题上已经共同形成的这种全人类共识。

第二,现在的科技水平到了什么程度?我在加州的一个朋友在新能源领域做了20年,他做过一个家庭测算:就是在没有美国政府补贴的情况下,新能源技术产品比起市电,大概能够做到在8年内回本。

那么经济上,大家为什么不用这样的产品呢?既然8年我就能实现盈亏平衡,而我的产品总共有25年维保寿命,那么后面十几年相当于净赚。

所以在经济上和道义上,大家都有理由去支持绿色低碳技术的发展趋势。这是一种全球趋势,我觉得特朗普很难挡住。

其实美国的很多厂商,他们还是采购中国的面板和仪器,因为如果没有中国的产品,他们自己也找不到更好的替代品。

现在无非说美国政府取消了部分相关补贴,增加了部分关税,但过了这个阶段就好了。以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趋势来看,一部分企业在一个大潮中会自然地退潮,中国在2008年到2012年的时候就经历过这种衰退,但无非就是市场和产能收缩一点,最终中国整体的产业还是能够留下来的。

因为中国的制造工业链太强,欧美企业他们自己非常清楚,制造业是基本回流不到美国的,至少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没办法回流的。

行情指数
  • 上证走势
  • 深证走势
  • 创业走势

上证指数

3350.13

1.69(0.05%)

深证成指

10513.12

9.46(0.09%)

创业板指

2104.63

2.75(0.13%)

«    2025年7月    »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31
搜索
最近发表
标签列表
网站分类
文章归档
网站收藏
友情链接

Powered by 股票配资导航 RSS地图 TXT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 2013- 配资炒股大全公司版权所有